时间:2022-12-03 14:33:04 | 浏览:222
来源:海外网
图为2020年2月,周彦君(左)与商会骨干成员一起为中国同胞筹集运送防疫物资。
(受访者供图)
斯洛伐克华人青年联合商会会长周彦君有一副“热心肠”。他扶持创业初期的华商在海外站稳脚跟、组织华侨华人为祖(籍)国捐赠防疫物资、帮助海外华侨华人克服疫情影响……每当有需要,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于他而言,团结助人已成为一种习惯。他说,这是一代代海外华侨华人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也是流淌在每一名中华儿女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以下是他的自述。
传承互帮互助的精神
我的家乡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是一座知名侨乡,全县人口虽仅有55万,但海外华侨多达33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关系。我也不例外,父母与不少亲戚都在斯洛伐克经商多年。2001年,我追随家人的脚步,来到斯洛伐克发展。
我刚到斯洛伐克时,当地华侨华人还不是很多,大家主要从事贸易批发、零售超市和餐饮等行业。我父母在当地经营一家零售超市,出售中国制造的商品,我来之后就帮他们一起打理商铺。
熟悉基本环境之后,我开始盘算,中国商品在当地颇受欢迎,我们可以尝试租下更多店铺,将零售超市拓展成连锁店,扩大生意规模。那时,我还没有驾照,学习斯洛伐克语也仅几个月,只能搭乘大巴穿梭于各个城市,在市中心寻找空商铺,再想办法找到房东咨询租赁事宜。在这个过程中,当地侨团的老华侨们给了我许多帮助。他们有的利用语言优势和人脉关系,帮我与房东商洽;有的做批发生意,看我手头资金不是特别宽裕,就将货物先赊给我,帮我将新的商铺开起来。有了他们的帮助,我的连锁店越开越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遍布斯洛伐克各地。
在那段艰难起步的创业期,老华侨们的热心相助,不仅让我的事业稳步壮大,更让我深深感动于华侨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2010年之后,新的一波“出国热”兴起,来斯洛伐克打拼的华侨华人明显增多,其中不少年轻人初来乍到,同样面临语言不通、环境不熟等困难,并因此吃了不少亏。我决定传承这份团结互助的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侨胞。
2017年,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成立了斯洛伐克华人青年联合商会,由我担任首任会长。商会以“同在他乡、抱团合力、惠泽斯侨、福源青联”为宗旨,聘请了专业的律师团队、会计团队,为年轻华商提供方方面面的帮助,如今已经帮几十家华侨华人的商铺步入正轨。
为祖(籍)国拧成一股绳
团结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华侨华人在海外相互扶持、发展事业,在祖(籍)国有需要的时候,我们更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迸发出无穷能量。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初中国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得知国内紧缺口罩,我第一时间在商会的微信群中发出号召,动员大家为国内同胞筹集口罩等防疫物资。消息一发出,商会成员们立即响应。大家分头在各自城市想方设法多渠道采买医用口罩,几个、几十个、几百个,聚少成多,再统一邮寄到布拉迪斯拉发的集中仓库。斯洛伐克没有直飞中国的航班,我便亲自开车将防疫物资分别送到匈牙利布达佩斯和奥地利维也纳等城市的机场,以便尽快寄回中国。
我的笔记本里至今记着这样一串数字——2020年初,我发出采购防疫物资的号召后,商会组织斯洛伐克华侨华人仅用3天时间,采购5.2万余个医用口罩寄回中国,并为祖(籍)国同胞捐款37568.88欧元。
当疫情蔓延全球之后,我们华侨华人同样紧紧抱团,合力抗疫。商会快速成立了抗疫协调小组,为有需要的华侨华人派送或邮寄药物及防疫物资。而来自祖(籍)国的关爱和帮助,更如一剂强心针,让我们备感温暖与安心。疫情发生之后,国内各级侨务部门在微信上建立专门的防疫群、医疗群,并源源不断地为我们寄来中药及口罩等防疫物资。在中国驻斯洛伐克大使馆和浙江省侨联的帮助下,我们商会与多家侨团还共同成立了斯洛伐克浙籍侨团抗疫联盟,旨在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汇集信息、共享平台,引导和推动斯洛伐克浙籍侨团更全面地沟通、更富有成效地落实为侨服务的宗旨和服务侨胞的各项举措。
在携手抗疫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海外华侨华人之间,还是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之间,都深藏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我们心手相连,血脉相融,守望相助。
自豪感溢满心间
近年来,随着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商会的功能也不断丰富,不再局限于成立之初设立的帮助华侨华人海外创业这一个目标。中国飞速的发展步伐以及稳定的发展环境,吸引越来越多华侨华人回流,我们商会也与国内积极对接,帮助华侨华人更好地了解回国投资发展的政策信息。
2021年以来,我的家乡青田成立“双招双引全球联盟”,聘请3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名青田籍华侨担任“双招双引大使”,对外推介丽水人才政策、投资政策,引荐对接重点发展产业项目。我就是其中一名“双招双引大使”。在与家乡相关部门的对接以及回乡考察之后,我惊叹于政府为侨服务的用心细致,更惊喜于家乡乃至中国各地广阔的发展平台。以青田为例,当地连续多年举办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暨青田进口葡萄酒交易会、国际咖啡博览会,吸引广大海外华商“带货”回乡。可以说,如今,在青田几乎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海外华商也在这里找到众多商机。
事实上,这些年,我每次回国都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新鲜感和自豪感。高楼拔地而起,高铁飞驰而过,喜人变化无处不在,家乡亲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溢满脸庞。
在海外,我的自豪感更为强烈。在我出国的20多年间,我目睹质优物美的“中国制造”走进当地民众的家中,见证繁忙的中欧班列连通中欧经贸往来,看到外国友人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东欧国家“16+1”合作由衷地竖起大拇指。正是因为祖(籍)国日益强大、繁荣富强,我们海外华侨华人的地位逐渐提高,能够更有自信地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自身事业也不再局限于早期的贸易和餐饮,而是拓展到金融、物流、制造业等更广泛的领域。
我们始终与祖(籍)国命运相连。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商会,团结华侨华人,在当地扎下根,与祖(籍)国常往来。
本报记者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13日 第 06 版)
4月26日,共青团枝江市委在该市人才公园举办2022年枝江市青年人才百人交友线上线下联谊活动。来源:【三峡晚报】本报讯:春风和煦,晴空万里。在游戏互动、自助晚餐、。活动现场,来自枝江市各行各业的120余名青年代表欢聚一堂,邂逅属于自己的缘分。
信实拍,别信键盘摄影师瞎忽悠。侍墨分享的都是实打实的摄影技巧,手机和相机都能用到。关注柳侍墨,一定有收获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吃得好,穿得好,自然也就容易上膘。
□严奇相亲的体验众说纷纭,中青校媒就相亲话题面向青年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就读或毕业于204所高校的青年人填写的有效问卷3089份。有49.01%认为相亲能遇到真爱,有50。调查结果显示,44.84%受访者可以接受相亲,20.39%不接受相亲。
相亲”是备受关注的青年婚恋话题,一份面对青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44.84%受访者可以接受相亲,20.39%不接受相亲,34.77%不确定自己是否会选择相亲。一些受访者表示,接受相亲是因为平时学习或工作忙、没什么时间去认识异性(44.78%)。
本报1月6日刊发的《公益红娘叫“知秋”》一文引发广泛关注,公益红娘“知秋姐姐”张雯萍当天一大早就接到大量读者发来的求助信息,要求添加微信、询问电话。春节即将至,又到催婚时。其中,读者孟女士还专门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663反映自己42岁的外甥。
“副业”、“斜杠青年”、“身兼数职”已经成为了年轻人之中的潮流,互联网时代也为很多人做副业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身边的很多人,上班是HR,下班是职业写手;上班是管理层,下班是自媒体人;上班是讲师,下班是短视频博主。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
81.7%受访青年感到身边做副业的年轻人多了什么副业最受欢迎?微商、网络平台达人、售卖课程资源位居前三当下,年轻人在职业发展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延伸兴趣爱好、提高收入、提升财商……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了“副业大军”。哪些职业受年轻人欢迎?从事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青年群体的自我保健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由国际自我保健基金会、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主办的第十二届主题为“穿越风雨 悦爱自己”724国际自我保健日活动上,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秘书长王
8月29日晚,第二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颁奖典礼在上海市浦东城市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举行,35位获奖者以及15位提名奖获得者名单在现场正式揭晓。颁奖典礼现场特邀中科院院士陈凯先、李儒新、韩斌、朱美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副主任。
8月27日,“国际青年中国行·云南”的青年代表们来到大理市,走进古生村科技小院、喜洲古镇喜林苑,实地了解在科技支撑下大理的洱海保护、乡村振兴、古镇保护。科技小院里的绿色发展故事8月27日上午,青年代表们来到古生村科技小院。在这里,可以看到作